位于长江以北的南京市六合区,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化悠久,但过去一江阻隔、交通不便,与外部缺少协同联动,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发达地区“经济洼地”。近年来,六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发现和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级江北新区、南京都市圈、南京拥江发展等重大发展机遇,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双碳”目标带来的“机会窗口”,找准自身定位,挖掘资源禀赋,坚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展现一个不一样的“新六合”。国家和省市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使六合跃升为南京都市圈北翼交通枢纽和南京的江北门户,肩负着“桥头堡、连接点、传导区”的职责使命,资源集聚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原本的地理区位劣势迅速转变为区位优势,拓宽了发展空间,积蓄了发展潜力。为了把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实现后发赶超、争先进位,六合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研讨分析,发现六合尽管在成本竞争力(土地、劳动力、住房等)、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迫切需要紧扣区位优势,在基础设施、配套政策、营商环境、宜居环境、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等方面重点发力,凸显后发优势。通过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加快交通、5G等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的城乡布局、产业布局、创新布局,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品质;通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逐步夯实政策优势、发掘成本优势、锻造生态优势、强化治理优势,招引符合产业导向的先进制造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六合,形成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为主导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和高端绿色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2021年以来,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六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依然排在南京市前列,对南京经济增长贡献度明显提升,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67.56亿元,同比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7%,工业投资增长38.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增速分别排名六郊区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5%,增速分别排名全市第一。二、六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六合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契机,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政府治理高质量、城乡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努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将后发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强劲动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六合抓住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机遇,紧扣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发挥区位、成本、治理、服务、生态、宜居等后发优势,吸纳创新要素聚集,以科技创新驱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加速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坚持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集聚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近年来,六合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69个,其中先进制造业占全部项目数的69%,均为主导产业项目,目前六合主导产业规上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4%。2019—2021年,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1.4%、27.3%、38.2%,连续三年位居南京市五郊区(老五县)第一。2020年以来,多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先后落地。目前以国轩电池、日立安斯泰莫、利德东方等新能源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初步形成上游包括动力电池、材料及零部件,中游包括整车制造,下游包括充换电设备制造及运营服务、电池回收的产业链;同时,六合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等新产业新业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构筑“两区一港”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围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科技创新港为平台,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六合通过与知名高校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打造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北部增长极。政策持续发力,出台促进科技创新“1+12”政策体系。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累计在建、投用科创载体和产业化空间超过100万平方米,科创中心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经开区获得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优秀载体”称号,龙池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国家级、省级绩效评价双优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研发一体化项目,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户六合高新区,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4.3%。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近几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超50%。

  (二)积极推行“五化”“放管服”改革,政府治理高质量实现新跃升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重要的软实力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六合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市场、法治、社会“四个环境”),释放发展活力,发展能级和发展优势明显提升。

  一是以“五化”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实行招商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2020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保持强劲势头,多次荣获全市招商擂台赛“目标任务进度奖”“重大项目推进奖”,被评为年度考核“优胜单位”。2021年,实际利用内资、实际利用外资、亿元以上签约项目数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38.7%、136.9%、259.5%,15个省市重大项目实施率100%。深化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园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六合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排名较2016年前进了18位,位列第19名,获评中国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江苏省智慧园区。大力推进国资开发平台实体化改革,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发展、基础建设和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创新推行机关部门考核逆向化改革,在全市首创企业服务考核办法。加强项目专班推进联动化改革,投资100亿元的国轩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及配套项目,实现当年签约落地、当年开工建设,体现了六合的速度和温度。二是以“放管服”改革为主抓手,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六合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高效化,在全省率先推出“一网通”“一区通”等便民措施,在市民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打造集“法治服务、金融服务、代办服务和惠企政策”于一体的涉企综合服务平台。营商环境“111”法治服务体系获评全省法治建设创新奖。2020年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免予申报即可享受政策,通过部门联动协作和数据跑腿,高企税收奖补等四个事项实现“免申即享”,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享受“免申即享”扶持资金,此服务模式被国务院、省市推广。六合用更有温度的服务理念、更有力度的扶持政策、更有包容度的发展氛围,为企业壮大和人才发展厚植创新土壤、搭建广阔舞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深入贯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城乡、产城融合发展,城乡面貌、功能服务和人居品质显著改善。一是统筹布局“两城四片区、五带多极点”,产城融合“新六合”矗立江北。围绕打造南京的都市北田园,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两城四片区、五带多极点”的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宜居品质大幅提升。“两城”,即雄州主城和龙袍新城。后者是南京九大新城中最后一个启动开发建设的新城,也是国家级江北新区两大新城之一,坚持“大保护大格局、高起点高质量”,坚持“建一片、成一片”,打造“对外有颜值、对内有品质”的江畔生态智城。“四片区”,即依托雄州东扩、灵岩山板块开发,建设科技创新发展功能区;依托六合开发区和高新区,建设现代工业功能区;依托金牛湖——冶山旅游度假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依托9个省市级农业园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功能区。“五带”,即沿地铁S8和金江公路的产业集聚带、沿滁河生长的城镇发展带、沿长江的滨江活力带、沿“东西南北中”五条干线的文旅康养带、沿周边地区的跨界合作带。“多极点”,即统筹推进新市镇、新社区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点、富有魅力的经济板块,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二是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位列全省实绩考核第一等次。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获江苏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做大做强绿色蔬菜、优质稻米两大农业主导产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龙池、程桥现代农业园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龙池鲫鱼、六合板栗、大圣水芹等农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创成“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区,农村危房改造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粮食工作、棚户区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效节水灌溉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首家农业电商直播基地揭牌运营。积极盘活农旅资源,拥有石柱林国家地质公园和金牛湖旅游度假区、平山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景区,竹镇大泉村等民宿被授予全市首批“职工疗休养基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整治提升工作,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449个,龙袍街道长江社区四组、程桥街道金庄社区肖王盛、冶山街道双墩村金庄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全省首批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任务区。六合因乡村振兴实绩突出,自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前列。(四)主动谋划和锻造生态环境之长板,绿色高质量发展展现新面貌六合襟江带滁、得天独厚,是国家级生态区。近年来,六合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PM2.5浓度均值较五年前下降了4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标准,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达100%。一是坚决推进长江大保护,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零容忍”,扎实推进“十年禁渔”和“百项提升工程”。有序关停拆除沿江造船厂、关闭退出化工企业。累计修复长江湿地6770亩,长江岸线绿化造林2116亩,修复完成长江经济带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1696亩,新增成片造林5.48万亩、绿地5000亩,创成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这些举措为六合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有效筑牢低碳绿色发展的根基。二是污染防治齐头并进,提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契合度。高质量完成滁河、八百河等河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整治关停“散乱污”企业80家,升级改造121家,利德东方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开展入江排污口专项整治,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全区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2021年度城市治理考核位列全市郊区组第一名。坚持以绿色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耗双控因企施策,严格督查考核,确保削减任务落地落实;鼓励风电产业发展,推进整区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建设,提升绿电比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2021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8%,排名全市第一。(五)坚定不移致力于为民谋福祉,人民生活高质量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六合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富民增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居民收入增速跻身南京郊区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2021年六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排名南京市六郊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排名六郊区第二。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已基本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同城同标同待遇、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同标。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实验高中创成省“四星级”高中,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与南师大、南师附中、中国药科大学、省人民医院开展合作办学办医,龙池、龙袍建成省级健康街道,龙池、龙袍、金牛湖创成国家卫生街道。二是积极探索乡村善治之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因地制宜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网格为基础、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路径的“1+1+3”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最佳案例”,入选江苏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参与的乡村基层治理“一网五联”工作机制,依托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一张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多方联合、上门联系、智能联勤、责任联考“五联”举措,实现矛盾早发现、风险早预判、问题早处置。冶山街道创成全省首批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代表性案例是成功化解垃圾焚烧发电厂“邻避效应”风险,该项目2020年9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11月实现点火运行,并于当年底并网发电。三、六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六合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后进生”,在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践中,给我们带来一些重要经验和启示,值得其他地区借鉴。启示一: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善于主动研判、把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并转化为发展机遇。在全球化和双循环背景下,要积极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走开放融合之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把外力和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六合既善于顾全大局、脚踏实地,又敢于仰望星空、赶超争先,敢于跳出六合看六合,立足国家战略看六合,放眼长远发展看六合,尽管境内化工园区整建制划入江北新区直管区,但六合服从大局、另辟蹊径,依托“承南接北”的交通枢纽,主动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在南京新一轮发展中被赋予的新定位,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启示二: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锻长板强优势补短板从而实现跨越式追赶。要认清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并大力锻造自身的长板,然后以长板带短板、补短板、蓄后势,以软实力和硬基础吸引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集聚,从而强化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后发地区发展动力。六合秉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的发展理念,主动构筑自身的区位、成本、生态、宜居、治理、服务等优势,专心栽好梧桐树(产业支撑和创新生态),自然引得凤凰(市场主体和创新要素)来,以精准优质高效、充满温情温馨的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安家”,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启示三: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以改革创新赋能实体经济、以产业做强筑牢创新基石。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治理创新有效激发和释放发展活力,通过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国,同时以产业做强厚植创新沃土、夯实创新基础,形成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六合围绕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主导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以科技研发、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推进,让产业创新成为城市最鲜明的气质、最显著的标识,正在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启示四: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发展既可以创造生产力,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品质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一举双赢。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没有人才的支撑,企业也将失去创新发展的动力。六合依山傍水、襟江带滁,坐拥16.1公里长江黄金岸线,1295平方公里中有1100平方公里主要是山林湖水田的构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了把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六合既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城乡治理,又强化后发优势,吸引市场主体和创新要素集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打造绿色产业和南京的都市北田园中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调研组组长:王忠宏;副组长:梁仰椿 车海刚 张诗雨;成员:沈和 杨良敏 马健瑞 牛禄青 胡国良;执笔:牛禄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