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与北三县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规划》要求,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严禁在交界地区大海口落户规模开发房地产,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努力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推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布局,重点补齐基础教育设施短板。培育北三县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等。


  《规划》共分十章,包括共同构筑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共同塑造魅力人文的城乡风貌特色,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共同培育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共同建设绿色智慧的市政基础设施,共同建立韧性安全的防灾减灾体系等。


  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


  《规划》称,通州区与北三县位于北京市东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需求迫切,但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跨界协同发展缺乏有效途径,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如空间布局缺乏协调,功能组织松散,职住不平衡问题突出,贴边连片发展问题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大气环境质量超标严重,水资源瓶颈制约明显,地下水超采严重,主要河流水质仅为V类,森林覆盖率不足30%。跨界交通问题突出,交通拥堵严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秩序混乱。产业发展结构失衡,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公共服务落差明显,两地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设施标准存在明显落差。


  《规划》为此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从《规划》来看,对于“统一”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即将北三县的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起来,强化和突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未来北三县从地理区位来讲,虽然仍然属于临京片区,但不再只承担首都居住需求的外溢,在产城整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模式下,北三县未来的产业经济会有长足发展,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其中,《规划》要求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规划》提出:


  ——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免房地产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式开发,适度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


  ——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收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发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张波表示,这意味着北三县的房地产市场将产生三点变化:


  其一,房地产将不是拉动三县经济的主引擎,《规划》对于房地产开发明确提出了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单一依赖土地财政的方式将不复存在,房地产也不会成为短期刺激三县经济发展的手段。


  其二,区域房地产潜力大,但不代表房价未来会出现大涨。从《规划》来看,未来市场的供应将得到有序控制,炒房等房地产市场乱象也会被重点打击,保持楼市平稳尤其是房价平稳依然是重点所在,投机性需求会得到严格控制。


  其三,关注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规划本身对于区域内项目的层高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设计、交通建设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都有着明确要求。


  张波进一步说,从限购开始,北三县的房价经历了不断下挫的局面,2019年房价整体下行的趋势也一直未变,直到2020年开始出现止跌回稳的局面。


  在房住不炒,以及区域对楼市规划指引下,张波预计未来3-5年北三县整体房价水平会保持有序上行模式,但不存在短期大涨空间。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内会吸引到更多工作和生活于此的人群,也不会是北京工作人群的“睡城”。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


  《规划》提出打造生态化、组团式、紧凑型的空间格局,即“一中心、一绿洲、四组团、四片区、多廊道、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一中心即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功能中枢,统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设施系统建设。


  一绿洲即北运河—潮白河中部地区的大尺度生态绿洲,是区域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四组团即城市功能集中建设的重点区域。四片区即四个大型生态斑块。多廊道即多条生态廊道。多节点即多个特色小城镇(新市镇)和生态节点。


  《规划》建议依托京哈、京沈两条区域交通廊道,有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京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为主导的产业带。京沈特色产业带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带。


  重点建设产业功能区之外,将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重点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印刷媒体为主的产业型特色小城镇。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中部生态绿洲及生态廊道周边地区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为主的休闲型特色小城镇。


  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退用地补齐基础教育设施


  《规划》鼓励以合作办学、建立分校区等方式,促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区与北三县转移。推动师资共享,大力促进师资在北三县地区流动。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建设,鼓励通过成立运营集团等方式,加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完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统一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基础教育设施配套标海南落户网准,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布局,优先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单位腾退用地补齐欠缺的基础教育设施。特色小城镇中心设置初中、小学和幼儿园,较大的村设置完全小学,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和教育部门合作设置村办幼儿园,鼓励国际教育集团办学,保障服务覆盖和适宜的办学规模,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推进城际铁路建设方面,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构筑通达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络。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


  同时完善多层次的城市轨道网络,形成区域轨道快线(含市郊铁路)、轨道普线、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区域轨道快线服务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中心城区的中长距离轨道联系。在北三县各发展组团研究现代有轨电车等形式的局域轨道线布局,与区域轨道快线、轨道普线相衔接。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在北三县地区设置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规划》表示,到2025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园区共建取得实质进展,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到2035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一体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