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课简单吗?”

  “听说作业不多。”

  “就指着你。”

  “我也不能!哈哈哈……”

  学生们在大声地开玩笑。直到铃响,班上只有四个外国人。当然,仅仅通过看脸来判断是不准确的。更可靠的方法是浏览学生名单。中国大陆的名字都是拼音的。如果他们是华裔美国人,他们通常有中国姓氏和外国名字,而来自其他华语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拼音方法。教授的开场白证实了我的感觉,根据学生名单,班上只有四个外国人。也许在一些人眼里,美国大学教室里挤满了中国学生,这海南落户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学生来说,不用出国就可以有一个被中国学生包围的学习体验。对我这个来自东亚系的博士生来说,也是来自中国大陆,场面非常复杂。

  在美国大学,汉语课程分为语言课程和内容课程两大类,一般由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开设。本文讨论的语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课程。语言课程的内容是汉语听、说、读、写,只面向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学生。一些学校将最基本的语言课程分为“遗产”和“非遗产”。前者主要针对华裔家庭的孩子,华裔家庭在美国出生长大,以英语为母语,但他们能听到、听到甚至听到一些简单的汉语读写;后者是针对没有任何中国文化背景的白手起家的学生。有些学校不做这种区分,只是根据中国学生的水平。无论如何,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不能在美国大学上汉语课。相比之下,文学课没有这样的局限性。虽然一些高水平的课程可能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水平,但这一门槛主要是为外国学生设置的,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永远不会被排除在外。正因为如此,在美国大学里,中国学生上满了中国文学课,而且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由于中国大陆的学生数量庞大,约占我在加州著名公立大学留学生的70%,他们可以彻底改变美国课堂的学生结构。

  美国大学生的“学分”负担很重。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本科生毕业需要修满180学分,至少60学分来自大三和大四的高级课程,所以学生需要每“季度”修三到四门课程(在美国西海岸的许多大学中,四分之一是“初级阶段”,又称“季”),除了家庭作业、考试、实习、求职等,四年的时间相当紧迫,课程总是满额的,所以很多学生选择某一门课程是因为这学期要修很多学分,而且这门课程的时间与其他需要修读的课程不冲突被教导。

  可能有几个课程可以同时选择。如何选择取决于个人兴趣和计划。”想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我们的国家“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正如梁漱溟所说:要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必须能够充分观察人类过去的历海南落户咨询史和未来,并在那里发现中国文化的价值。在过去,中国人不容易理解中国文化,因为他们“处于这种情况下,缺乏与其他文化的对比”。今天的中国学生,特别是留学生,有很好的条件了解外国人如何学习中国。然而,这个愿望真的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留学生的想法吗?经过这门课,他们真的能达到这个目标吗?

  就我在美国的个人学习和工作经验而言,虽然有很多中国学生因为兴趣而选择课程,但也有人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并获得学分,因为“汉语课程会更简单”。当然,选择难度低、工作量小、容易通过的课程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并不局限于中国留学生,但这些课程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真的容易吗?

  中国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可能有两个优势:语言优势和知识背景优势。无论研究哪个国家的文学,熟练地阅读原文都是很有帮助的。然而,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依靠母语来避免英语水平的缺乏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美国大学对所有文化背景的学生开放,因此所使用的材料100%是英语材料。学生需要阅读英文翻译的文学作品,相关的英语研究,最后的课堂作业和考试也应该用英语完成。例如,如果一堂课要求阅读李白的诗歌,如果学生只阅读中国诗歌原文,而不阅读英文译文,他们就不能在作业和考试中引用和讨论自己的内容。教师将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英语文献,包括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专业词汇和概念,但对母语不是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更难

  既然没有人能“赢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很多中国留学生对中文课印象都很好?原因是许多中国人对汉学知之甚少。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每当一个新的中国朋友知道我在美国读中国文学,几乎没有例外地会连续问三个问题:“你的老师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会说中文吗?中国人呢?”更不用说口语技能能否充分代表一个学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深度。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理解中,海外汉学等同于学习汉语。事实上,国外汉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有其鲜明的特点。这门学科起源于欧洲。二战后,美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成为汉学研究的中心。学者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个群体继承了欧洲传统,注重古典文学,并将其用于研究古中国文明,如罗马和希腊。另一组是以哈佛著名历史学家费尔班克(John K.Fairbank)为首的研究近代中国、探索清代以来中国制度的学者。二战后,在“区域研究”兴起的背景下,美国汉学蓬勃发展。区域研究以国家级区域为对象,关注一个区域的特点和与其他区域的比较,综合考虑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点。近年来,人类学、生命科学乃至信息技术对美国汉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相比之下,中国和欧洲的研究仍以传统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为基础。因此,美国本科生的中文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特别是跨学科、紧跟时代、注重思辨等特点。

  留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美国满是中文课的教室来说

  缺乏对汉学的理解会导致错误的轻视,而“中国人在汉语领域是最好的”的假设也是一种谬论。我非常敬重托马斯·马扎内教授,他给班上的大学生们举了一个幽默的例子“翻译中的中国:理论、艺术和历史”:“著名作家、《变形记海口落户网》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是波希米亚犹太人。”。波希米亚的犹太人有一定的身体特征。你知道吗?我家也有波希米亚犹太人的血统。我有一个表妹长得和卡夫卡一模一样。但这是否意味着我或我的堂兄比在座的各位更了解卡夫卡或《变形记》?这种误解被称为民族本质主义。”简而言之,一个人对某种文化的理解不一定与种族有关,而是与他的环境和教育有关。一个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比许多中国人更能理解中国文化,反之亦然。国外汉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当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学者,也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学者处于首位。就像在许多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文科学技术领域一样,也有一大批中国学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我们的中国血统而认为我们在哪些阶级中有优势和劣势。

  总之,对于美国大学中文班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中国背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激发兴趣、减少障碍、提高效率,也可能滋生自满、机会主义和急躁情绪。对于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蜂拥而至的中国学生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身体验无疑是可贵的。另一方面,美国的中文研究型课程,无论是普通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的学术培训,都需要思考如何适应这一巨大变化和随之而来的挑战。

相关推荐